景锡快讯网景锡快讯网

逆行战疫,天使在人间

原标题:逆行战疫,逆行战疫天使在人间

在北京医疗队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40天之际,天使人间医疗队医护人员在武汉驻地共同重温入党誓词与医学誓言,逆行战疫乱天圣尊表达一战到底、天使人间完胜而归的逆行战疫决心。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资料照片)

北京,天使人间又到了最美的逆行战疫季节。

街头,天使人间国庆主题花坛已开始布置;校园里,逆行战疫又响起了笑声和读书声;商超、天使人间餐厅、逆行战疫影院、天使人间博物馆、逆行战疫运动场,天使人间人气渐旺……双节临近,逆行战疫城市的活力正加速回升。

眼前平静的生活,并未抹去记忆中那8个多月的艰苦战疫,戴口罩、测体温、查验健康宝、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生活中多出的这些新习惯,时刻提醒着人们,战疫成果来之不易。

从冬天到秋天,从武汉到北京,疫情汹汹,病毒狡猾,有一群人白衣执甲,冲在最前,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正是他们的舍命相搏,才有了本土疫情传播阻断,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一件件被汗水浸透的乱天圣尊白衣,一条条被口罩勒出的深痕……记录着无畏、记录着坚守、记录着仁爱……

虽然,我们无法看清口罩后面那年轻或是成熟的脸,但在我们心中,被称为“白衣天使”的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65天,逆行战风雪

庚子年未到,新冠肺炎疫情来袭。

佑安医院手术麻醉科护士张雪婷刚回到山西老家,她是家里的老幺,父亲生病,她想趁春节好好陪陪父亲。

可说好的陪伴变成了“匆匆一面”,大年初二,张雪婷就回到了北京,因为疫情来了。

不仅仅是张雪婷。疫情面前,小家,还是大家?白衣天使们的选择惊人的一致——返回岗位,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争分夺秒,救治病患……“因为,职责所在。”张雪婷说。

大年初三,市属医院中的百余名医务工作者集结首都机场,北京市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

人群中,檀学兵的眼睛闪着光,这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胸外科护士说出了一句感动所有人的话:“2003年‘非典’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换我们‘90后’保护你们!”

抵达武汉后,檀学兵也有些忐忑。即将进入隔离病房时,她的心跳很快,低头重新检查了一遍防护装备,暗暗给自己鼓了鼓劲儿,然后果断地推开隔离病房的大门。

跨过这道门,忙碌驱散了一切忐忑,照顾病患,期望他们快点儿好起来,成了檀学兵惟一的念头。

病房里,患者老胡一度神志不清,瘦得“皮包骨头”。檀学兵只要有时间,就会跟他聊天儿,“我就想让他感受到温暖,能有活下去的勇气。”

“到武汉以来,金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保重身体,平安回家是我们的底线!”北京同仁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马磊在日记中写到。

“金队”,是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金建敏,也是同仁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队长。“到武汉没多久,我们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最苦最累的活儿党员们先上。”金建敏说。

金建敏经历过非典救治,她带着队员梳理改进查房流程,提高查房效率,降低感染风险……“要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虽然戴着口罩,穿着隔离服,但是我们的情绪患者是可以感受到的”“一个病人有了心气儿,一个病房的病人都会受到鼓舞”……“金队”的经验,变成了一间间病房中的“日常”。

一名年轻队员身体不适,无法胜任临床工作,她难过极了,“在我心里,她还是个‘孩子’,虽然身体不舒服,她却不愿意后退半步,她让我感动,让我感受到希望。”金建敏说,后来,这位队员身体渐渐好转,负责物资工作,虽然很忙碌,但她的脸上,笑容多了起来。

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护士王彤怎么也没想到,给两岁女儿喂饭锻炼出来的耐心,竟在武汉的隔离病房里发挥了作用。“这个是土豆,不错,来一口!”“白菜好吃?那就多吃点白菜吧!”“最后一口,来,张嘴”……在王彤眼里,帮助患者吃下的每一口饭,都是为他们多增加一分战胜病毒的力量。

……

逆行战风雪,天使共春归。3月31日下午,圆满完成任务的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凯旋抵京。65天,他们一战到底,收治患者345人,零感染。

离开武汉的时候,不少队员都想着,待疫情退去,再回来看看这座曾为之舍命相搏的城市。

抵达北京的时候,不少队员又写下请战书,要求再上北京抗疫一线。

没有豪言壮语,只因职责所在。

44天,坚守小汤山

武汉,战疫正酣;北京,毫不松懈。

2月下旬,北京抗疫出现曙光,连续多天,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在10人以内。

此时,境外疫情日益严峻,“外防输入”的压力骤增。

2月29日,北京报告首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被送到地坛医院救治。短短几天,地坛医院入境人员筛查量从每日几人快速增加到几百人。

采集鼻咽拭子,患者会反射性地咳嗽,喷出的飞沫,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你尽量放松,憋住气,很快就能采集完,实在不行就拉着我的胳膊。”地坛医院护士姜萌萌伸出胳膊,对一位等待筛查的小姑娘说。小姑娘闻听,使劲儿攥住姜萌萌的胳膊。采集过程中,小姑娘不仅咳嗽了,还吐了几口,她一脸不好意思,姜萌萌则并不在意,温言安慰……一个接一个,姜萌萌没时间考虑面临的危险,她只想动作能再快一点儿……

四周,地坛医院共接收机场和隔离点转送的筛查人员三千余人,占全市65%。

3月16日,面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持续压力,北京重启小汤山定点医院,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医学筛查,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

20余家市属医院选派了优秀医护人员支援,专业涵盖呼吸、感染、重症、急诊、儿科、中医等,所有人都接受了系统的业务及防护培训。张雪婷和7名同事作为佑安医院第一批支援小汤山医院的队员迎着朝霞启程……

18岁女孩,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增强免疫治疗,出院;

50岁男患者,肺部影像加重,出现肝脏损伤,经过治疗后,已符合出院标准;

……

4月28日,小汤山定点医院患者“清零”。运行44天,这里累计筛查2175人,日最大筛查量达394人;确诊54人、疑似27人。首批912名医务人员结束休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在医务人员的眼中,这不仅是一份令人骄傲的战绩,更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最大肯定。

“我是最普通的一名医护工作者,也是一名党员,驰援小汤山,我无愧于这两个身份。”张雪婷自豪地说。

26天,再战新发地

清晨,北京天坛医院门诊服务中心,预检分诊人员张慧戴着普通医用外科口罩,站在门口,为每一名进入门诊楼的人测温,检查健康宝……“除了不穿防护服,没戴N95口罩,其他的流程与抗疫最要劲儿的时候一样严格。”张慧说得很平静,但三个多月前的惊心动魄,她一点儿也没有忘记。

6月10日,北京已连续50多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地坛医院也只剩下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谁也没想到,又一波疫情猝然而至。

始终默默运行的城市“防疫系统”再次报警——家住西城区的唐先生因间断发热,到宣武医院就诊,经“双靶标检验”“四种试剂复核”,唐先生,核酸阳性。

市疾控中心流调人员迅速赶到宣武医院,对唐先生进行补充流调;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同步出动,溯源病毒……仅仅用了16个小时,病毒感染区域精准锁定——新发地市场牛羊肉水产交易大厅。

北京的“防疫机制”高效运转。

距离新发地市场仅3.5公里的天坛医院,是周边惟一的三甲综合医院。6月12日,10个小时,这里确诊了四例病例。6月13日,全市确诊病例又有增加;新发地市场凌晨关闭、周边社区封闭……来天坛医院预约核酸检测的人越来越多,发热门诊接诊的患者比之前翻了几番,几近饱和,防止院内感染的压力巨大……天坛医院立即按“防控疫情最前哨”的标准织密疫情防护网。

此波疫情传播得很快,从发现第1例确诊病例到发现第100例确诊病例,仅用了5天。利用核酸检测开展大范围筛查,找出疫情传播的风险点,是精准防控的有效手段。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成立检疫检测组,果断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包括天坛医院在内的各家医院,派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奋战在全市的社区、学校、村庄,采样检测……两周内,1100万人次的筛查任务完成。

为集中专家资源,改善治疗效果,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的确诊病例全部收治在地坛医院。

疫情初始的那个周末,地坛医院内一片忙碌,在原来开放一个确诊病区、一个筛查病区的基础上,又临时加开了4个病区。

白衣天使,再次出征。

市医院管理中心从北京19家市属医院紧急组织抽调了百名医务人员支援地坛医院。6月16日所有医务人员到位。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支援地坛医院的7名医护人员中,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姚洁林也在其中,“这次就在家门口,我们一定能赢!”姚洁林说。此次再战新发地,姚洁林曾有一次短暂的发热,“那是我抗疫以来最怕的一次。”姚洁林说,她不怕死,但怕连累了并肩战斗的战友。

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一科护师朱云莲曾在小汤山医院支援近40天,支援地坛医院,她又报了名,“我有经验,能快速进入状态,还是让我去吧。”

……

8月6日,最后一名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确诊病例出院,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此波疫情首例病例唐先生康复出院时,对医护人员感激不尽,“确实是天使,我能活过来,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从冬天到秋天,北京战疫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月19日开始,共历时48天,累计报告病例420例,其中200例为其他省市输入,病例发病至确诊用时中位数为4.4天。第二阶段自2月29日至4月中旬境外输入疫情阶段,历时46天,累计报告输入性病例174例。病例发病至确诊用时中位数为3.5天。第三阶段自6月11日至7月6日,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阶段,历时26天,累计报告病例335例,病例发病至确诊用时中位数为2.7天……

这数字背后的每一天,都是对“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诠释。

秋冬季节,疫情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经此一疫,北京已做好准备。

这份自信,不仅仅来自于北京“防疫机制”的不断提升,还在于我们的身边,有一位位白衣天使,在日夜守护。(刘冕 贾晓宏 刘欢)

赞(197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景锡快讯网 » 逆行战疫,天使在人间